支付寶台灣儲值711 你会为工作而甘愿拔光所有牙齿,甚至摘掉身上的器官吗?我想,99.99%的人会回答不愿意。 今天我们要讲的就是这0.01%的例外,她就是我国著名的传染病专家陈菊梅。 当陈菊梅向医生请求将自己的牙齿全部拔光时,医生的不解与劝说并未能阻止她。 医生不知道的是,此前这个47岁的女人隐瞒着家人,已经摘除了阑尾和扁桃体,原因竟是为了不受病痛的干扰,能够心无旁骛地工作。 “如果能摘掉我国‘肝炎大国’的帽子,即使摘掉我身上的全部器官,也值。”当陈菊梅的家人得知后生气地质问她时,陈菊梅坚定地说出了上述话语。 01、别了,陈老 2021年11月5日9时20分,陈菊梅平静地走完了自己的一生,享年96岁。 她没有留下什么壮阔的言语和深情的嘱托,只有丧事从简、遗体捐赠的遗愿,以及从医67年治愈的万千病患。 在这个纷杂的世界,世人对陈菊梅知之甚少,且不知: 她是中国肝炎的“克星”、救人无数;当“非典”肆虐、人心无助时,她率先上镜缓解了民众的恐慌情绪;汶川地震后,她以83岁高龄进入灾区,开展疫情防治。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陈菊梅,了解这位中国杰出女性的一生。 02、只想读书,不想嫁人 1925年,陈菊梅出生于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的一个贫苦手工艺人家庭,家中子女多,共有兄妹5人,主要依靠父亲打银器过活。 据陈菊梅的二哥陈建元回忆,幼年时虽然全家一起挤在半间房里,生活艰辛,但在父母的操持下,特别是在母亲开朗性格的影响下,一家人生活得平静快乐。 而且幸运的是,他们兄妹5人都获得了读书的机会,并且都考上了大学,其中3人还成为了医生。 “人如菊淡,品如梅清”,是陈菊梅名字的由来,父母为她取名的美好寓意也完全契合了她的品性。 陈菊梅从小酷爱读书,在那个年代,十五六岁的女孩嫁作人妇是常事。当读到初中时,母亲也想让陈菊梅嫁人,她就生气地表示:自己只想读书,不想嫁人。 当回忆到这里,97岁高龄的陈建元大笑不已。这一幕就发生在2015年,以陈菊梅为原型拍摄的电影《天使:生命处方》的台州首映仪式上。 本片的主演、陈菊梅的扮演者大陶红说:“很有幸,饰演这么一个传奇的人物。”她在电影中成功地塑造了陈菊梅,年龄跨度从18岁至90岁。 但遗憾的是,这部影片并未受到多少关注,观看者寥寥。 哪怕主人公是陈菊梅这样功勋卓著的医学泰斗、“最美医生”(2015年当选),哪怕她曾多次“上镜”为大众讲解防疫知识,但知道她的人仍很少。 抗战时期,陈菊梅与家人的生活更为艰辛,常常无力缴纳学费,兄妹几人多次面临退学,但能干的母亲,总能在最后时刻筹措到学费,让他们得以继续读书。 看着父母辛苦的样子,陈菊梅更加刻苦学习,成绩一直名列前茅。高考时,为了节省路费,她花费了3天时间走到了离家几百公里外的考场。 但因为一些原因,这次考试成绩被取消了,她没能升学,这对学业一向优秀的陈菊梅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打击。 后来在老师的推荐下,她于1945年成功考入了浙江医学院,就读于医疗系,从而实现了自己从小的志向——当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。 大学期间,为了记住人体骨骼结构,她将一幅真人骨架挂在床头,每日摸索熟记,直到将206块骨头牢记于心。 毕业实习期间,陈菊梅被安排至上海市第二人民医院担任实习医师。 1950年7月,陈菊梅大学毕业后又被国家分配至了上海市第二人民医院传染科,担任住院医师,由此与传染病结下了“不解之缘”。 03、新中国第一批传染病学留苏博士 新中国建立之初,中国肝炎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,每年因肝病死亡的患者高达20万至50万,“肝炎大国”的帽子被“牢牢”地扣在了中国人的头上。 而传染病学在当时几乎是一片空白,对传染病的预防与治疗也基本都需要从零开始,1955年,国家决定派出一批留学生赴苏联学习传染病学。 当时已在上海市第二人民医院工作了5年且已入党的陈菊梅获得了这个难得的机会,但她还需要通过俄语及专业考试。 陈菊梅完全不懂俄语,为了能在短期内攻克语言关,她唯有夜以继日地学习,最终被成功录取,专业考试的成绩也十分优秀。 1954年9月,陈菊梅赴苏留学,她进入了列宁格勒儿科医学院攻读传染病学博士学位。 异国求学时间,她完全沉浸在学习中,除了吃饭睡觉,她将所有精力和时间都留给了教室和图书馆。 列宁格勒(圣彼得堡),在这座有着悠久历史文化和美丽风景的“北方之都”,陈菊梅无暇踱步其间,到毕业都不十分熟悉。 为了尽早学成归国,她用3年就完成了4年的学业,而且每门功课的成绩都是满分5分,在成功获得博士学位后,她成为了新中国第一批传染病学博士。 1958年1月回国后,陈菊梅来到西安医学院工作,她先后担任了教研室讲师、主治医师等职。 同年12月,陈菊梅被征调至解放军302医院,1960年正式入伍,成为了一名军医。 04、32岁的“拓荒人” 陈菊梅接到调令时,解放军302医院刚刚成立4年,是全军唯一的传染病专科医院,因而被称为“病毒窝子”,很多人医生都不愿到这里工作。 当同事得知陈菊梅将要去解放军302医院工作时,很多人都为她感到惋惜,而陈菊梅自己倒是觉得专业对口。 来到302医院后,传染病学的留学背景和工作经验,让医院领导对陈菊梅非常信任,将攻克疑难病症——乙肝,特别是重型肝炎、肝衰竭的重任交给了她。 当时,只有32岁的陈菊梅就担负起新中国传染病学“拓荒者”的角色。 对于组织的信任和面对的困难,她拿出了“拼命三娘”的劲头,一头就扎进了病房和研究室,不分昼夜地工作。 有时实在累到不行,她就在医院的地板上铺张席子和衣而卧,赶上有空床位,她倒头就能睡着。 在陈菊梅的主持下,解放军302医院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传染病病毒细胞学诊断实验室,这大大推进了我国对传染性疾病的确诊和治疗速度。 作为学科带头人,陈菊梅不仅立足于科研还走在“送医下乡”的最前面。 1969年,她率医疗队赴陕北黄龙县免费为老乡看病,为期一年。 巡诊过程中,有的患者病情严重需要立即做手术,而当地医疗条件落后,就连麻醉药物都没有,这导致患者的治疗延误或需要忍受巨大的痛苦。 医者仁心,经过反复讨论,陈菊梅和同事们想到了一个可以作为麻醉替代药物的方案。 该方案具有一定的风险,而且需要做人体试验。这时,陈菊梅第一个站了出来,她请同事在自己身上做试验。 过程中,因操作失误,陈菊梅直接昏迷,直到三天后才清醒过来。 醒来后,她并没有批评或抱怨,而是和大家一起对方案进行了重新评估和改进,最终解决了这一难题。 陕西黄龙县的一年巡医,她暴瘦20斤,这让她本就瘦弱的身体越发孱弱。加之当地物资匮乏,蔬菜少有,陈菊梅严重营养不良。 ![]() |
![]() 鲜花 |
![]() 握手 |
![]() 雷人 |
![]() 路过 |
![]() 鸡蛋 |
• 新闻资讯
• 活动频道
更多